今天是2020年12月2日
校园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办学创业40年“传奇大女主”:一手缔造国际教育界海派“繁花”
发布时间:2024-04-22 14:10:56   发布人:陆雅菲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7


“幽兰奖”“中国国际学校30年杰出贡献奖”“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上海国际学校界,有这样一位校长,年逾七十依旧书写属于上海国际教育界不可复制的传奇。与此同时,在上海嘉定,有这么一所学校,以极短时间获得IBO国际认证,笃行“全人教育”,用爱心浇灌温暖校园,创校不到十年却惊艳魔都……他们共同携手缔造的国际教育界佳话,如海派“繁花”一般意味深长。


01

“创业型”教育家:

“功成身退”之际却重出江湖


在上海华旭双语学校门前,一棵榉树卓然而立,一株株玫瑰盎然绽放在校园的角落,为天朗气清的仲春勾勒出一片动人的鲜红。对这里的孩子们而言,象征着“托举”的校树和寓意“爱之教育”的园花总是温暖守护,带给他们无限的祝福。

微信图片_20240304132306.jpg


在这殷殷期待的背后,沪上传奇女校长龚德辉每天都在守望孩子们的成长。自1993年投身浦东开发到如今担任华旭双语创校校长,40年的时间里,她见证和亲历了中国国际教育的点滴历程。在业界德高望重的她,也被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亲切地称为“校长奶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龚德辉就作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被引进到浦东,先后在建平中学、进才中学担任领导工作,并深度参与进才中学国际部、民办平和双语学校的创建。走过1993年国际教育“拿来主义”的起步阶段,到2000年初“中西融合”的迅猛繁荣,再到2010年代双语教育成为国际化教育的一大重要样态,2015年,年逾六旬的龚德辉在可以“功成身退”的年纪,选择了创办一所影响世界的中国学校——上海华旭双语学校(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从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到卓越的管理者,再到“创业型”教育家,龚德辉的成长和蜕变与时代的脉搏共振。纵观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历程,龚德辉认为,国际化教育首先应该紧密服务于国家意志、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同时以培养未来世界建设者之姿,为学生提供先行于时代的教育可能性。聚焦于办好一所国际化学校,她认为核心要义远不止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体系的标准化,还必须不断创变。


首先,离不开前瞻性的顶层系统设计,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保后续办学行为、目标的一致性与可评价性。


其次,需要充分把握创新空间,结合创新型教育设计与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心规划必修、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选择,满足其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还需积极拓展教育内涵,以世界、社会为教材,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如大师课堂、家长资源、企业与社区活动;开展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的理解,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问题解决能力。


不仅如此,中西融合的系统性也是应有之义,以中国教育理念与国家意志为主导,实现理念、语言、阅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独立见解;同时,强调扎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加强身份认同。


微信图片_20230601143450.jpg

在数十年的教育历程中,龚德辉多次随上海市教育代表团先后赴美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交流访问,并受邀赴台讲学。作为中国国际教育界的元老级人物,龚德辉也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课程实验学校办学评估督导组专家团的常客。


在探访、评估、督导上海多所国际学校与公立国际部的工作经历中,龚德辉一直践行着终身学习者的精神。对她而言,每一次评估都是了解不同学校在课程实施、教学样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与差异的机会,能够为华双的办学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在一次日本学校的参访中,她关注到学校“医教养”结合的健康理念,将医学知识融于日常管理中,从而促使她强调“预防为主”的观念,通过精细化管理分类,助力华双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她看来,许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福祉,还有着开放的校园文化和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培养模式,注重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特长,这也启发华双更加倾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专业度和实践性,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02

低调奢华,“四个一”绘制

“全人教育”蓝图


“一校四址四部”,幼儿园独特的六边形东方庭院,被列入“全球十大最美”幼儿园行列;高中阶段IBDP申请,成IBO论证历时最短的中国学校之一;五届IBDP毕业生100%获得全球一流大学录取,2023年70%学生进入全球前50院校……作为一所拥有优质硬件设施和骄人升学成绩的实力强校,华双有着出人意料的低调。


这所高质量双语学校由嘉定区人民政府支持,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优质资源,并由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倾情打造,以及旭辉教育集团的支持参与,借助多元办学主体,华双的诞生本身就兼具长期主义与教育情怀,并拥有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创立近10年,华双是嘉定区首家K12双语学校,创新了16年一贯制的双语教育课程体系,始终坚持与国内外一流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吸引了无数志同道合的精英家庭。穿过国际教育市场资本化,竞争激烈的野蛮生长时代和行业稳定的规范发展期,华双在一层层考验下强势突围,在沪上一众国际化学校中脱颖而出。在龚德辉看来,华双的成长与壮大离不开对社会期许与家长需求的真诚回应。


由在IB教育管理领域耕耘超二十年的“老兵”领队,华双对全人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追求。龚德辉强调,在国际课程日益陷入“功利化”的趋势下,不能简单地将IB视为进入世界一流名校的敲门砖。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涵盖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重维度,希望学生在学业成绩的基础上,具备多元化、可持续的个人发展优势。


其次,“以人为本”一直是华双的坚守。在当前教育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华双尤其重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追求分数,力求塑造积极、阳光、乐观的个体,培养“好的人”,而非只重分数的“好学生”。


此外,终身学习力同样是华双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的学习不仅发生在当下的课堂,更需要延伸到学校之外,延长至离开校园之后。华双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始终保持对新知的热情与追求,从而在大学专业和职业生涯中作出理性选择,实现个人价值。


不仅如此,终身建构幸福的能力也是时代刚需。华双强调教育服务于个体一生的幸福与社会的整体福祉,希望通过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及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悦纳自我与他人、调节情绪、平衡生活的能力,期待学生以创新思维与艺术表达在未来生活中创造并享受个人幸福。


基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华双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一”的实践目标。



“一生一乐器”。

学校以音乐、体育、美术、科创为主课程,聘请专业师资团队,组织包括各类器乐乐团、各类体育校队,带领学生开展组织开展各类演出、比赛、展览,给予学生全面发展舞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特别是在音乐上,华双希望每位学生能够“执一器,好音乐”。


“一生一技能”。

在华双数量众多的课外活动上,学生有着丰富的选择。学校也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培养一项自己热爱的运动技能,并学会游泳这一基础技能。


“一生一课表”。

华双开设180门中小学特色课程,涵盖学科学习类、专题教育类、社团活动类、科学综合类、人文综合类、社会实践类、文化艺术类、音乐体育类、信息技术类、问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等,尤其支持学生自发组建学生社团及俱乐部。


"一生一评价”。

华双采用个性化、差异化的学生评估方式,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成长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


03

“以爱之名”书写教育新神话



从创校至今,华双克服了硬件与新校认可度的双重挑战,在规范办学的同时确保学校的特色与创新生命力。华双16年一贯制的教育体系有效减缓了家长的升学焦虑,同时依然通过吸引多元文化背景学生,保持了学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可持续与活力。


步入学校发展的第二个五年,华双致力于品牌文化建设,希望使其成为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实践性案例,能够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为此,华双不断顺应大数据时代趋势,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高效、智能的数字校园环境,支持现代化教学与管理。同时,K-12 STEAM课程强化推广项目化学习模式,强化跨学科、超学科教育,初高中自主管理委员会则侧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社群环境中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适应未来新兴领域与行业所需的前瞻视野。此外,在引进国际课程的同时,华双结合本土教育优势,创新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华双编纂的《K-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既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又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尽管拥有多年丰富而扎实的工作实践,龚德辉却不断反思教育不能纯粹依赖经验,每一所新学校都需要创新机制,而“变革”是永远不变的管理逻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容易陷入“满堂灌”的窠臼,学生则过度依赖教师讲授,缺乏问题驱动,从而导致课堂氛围低迷,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改变这种现象,龚德辉提出了“两变一消除”的课堂管理模式:


一边是变革课堂教学,变“表现教师”为“表现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另一边是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其问题意识,培养其主动探索的能力。此外,还要消除课堂教学低迷现象,优化课堂生态,营造宽松、平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氛围;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在华双,龚德辉每天早上都会给全校教职员工写一封双语邮件,包括教师生日祝福、学校及个人工作安排和教育心得等,数年如一日。“亲其师而信其道”,久而久之,整个学习社区也愈加高效与温暖。


作为老三届的下放知青,龚德辉曾在安徽农村插队落户,农村的艰苦与农民的淳朴同时磨砺和抚慰了她,也使她深刻地意识到,农村中有一个更加广大的中国,教育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而这种信念在她成为教育工作者后,自然转化为了对“乡村支教”的关注与倡导。




在国际化学校,学生普遍物质条件优越,更需要打破“结界”,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与外部世界链接。“铅山支教”一直是华双的传统,每年都有高中学子与老师远赴江西山村,参加为期一周的支教研学活动。


龚德辉回忆,当时,一位成绩不错的女生也随校踏上了支教之旅。然而,在一星期后,她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郑重地申请:“校长,我想留一级”。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在乡村的所见所闻。大山的留守孩子早已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是深陷心灵的枯竭,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为此,她决心转换方向,选择教育心理学,学成之后做一名幼儿园园长,把爱与坚定传播给更多孩子,最终,这名学生也如愿地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恰如玫瑰的花语,“爱的教育”是华双的重要内核。而这份爱不仅在校园中流动,还泛起涟漪,传递到远方,并不断形成动人的回响。每年,在繁花如茵的春季,华双都敞开怀抱,欢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和学生、家长,共商教育,同沐春风。



结语


在内卷加剧,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孩子们时刻面临着过度工具化和标准化的侵蚀。多年来,龚德辉始终坚持“教育家精神”,呼唤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以“利他情怀”影响每一个孩子。在效率至上的社会,华双始终遵循“农业式”精耕细作的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一个又一个孩子怀抱爱心走向闪光的未来。